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玉米增产大有潜力可挖

发布时间:2014-06-23   浏览次数:2625

玉米是皖北地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近两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效益提升以及玉米振兴计划的推进,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当前正值玉米种植季节,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又应该如何改进呢?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世济。

土壤深松利增产

“现在皖北地区耕作层基本上只有15厘米。 ”王世济介绍说,由于耕层过浅,玉米根系难以扎下去,只能在浅层土壤中生长,根系发展没有空间,养分吸收不上来,造成在地玉米生长不良,抗旱、抗倒伏能力不够;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的地块,尤其要注意土壤深松,这样有利秸秆快速融进土壤。

王世济建议农户,在麦收后要实施土壤深松,深松深度30厘米,疏松了土壤,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有关试验表明,松深当年就可见到明显效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平均单产可以提高10%以上。一次松深,连续3年不再需要深耕。

平衡施肥促生长

据调查,我省农户在玉米施肥上存在两个不好的现象,要么不施底肥,只追尿素,要么在玉米种植初期“一炮轰”。如此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元素不平衡。因为玉米生长期只有100天,前期不施底肥,玉米苗不壮,后期即使补肥,效果也不太好。但如果在玉米生长前期施肥过于充足,遇到雨水过大时,肥料容易流失,造成后期生长缺肥。

针对这一现象,王世济拿出了具体的施肥方案:农户可每亩基施三元复合肥75公斤、有机肥50公斤、饼肥100公斤、硫酸锌1公斤。在大喇叭口期,可每亩追施尿素22.5公斤。有条件的农户,可在花后10天追施三元复合肥25公斤。

密度合理创高产

我省玉米种植普遍存在行距过大或过小,种植过密或过稀现象,甚至有的玉米地的密度只有2000—3000株/亩。特别是部分机手机播技术不过关,致使田间群体分布不匀,个体生长发育一致性差。

王世济告诉记者,合理的密度是玉米高产的前提,通过建立大群体,增加穗数来增加产量。玉米亩播量4—5斤比较适宜,其合理种植密度每亩一般在4000—4500株,如果以每株3两计算,亩产量最少可以达到1200斤。

病虫害防治要跟上

在玉米生长后期,由于其高度普遍在2.5米以上,又逢七八月高温,玉米地里温度过高,农户一般不太愿意进到地里进行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较重,当玉米受害较重时,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王世济建议,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通过应用热雾工程技术,来防治玉米灌浆期的病虫害,使玉米活秆成熟,粒大粒饱,千粒重高。

常年从事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王世济去年曾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高产攻关田创出了亩产916.64公斤的我省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今年,王世济又来到了张槐村,“通过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更加合理地运筹肥水,玉米单产突破1000公斤大有希望。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