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发布时间:2014-08-24   浏览次数:2101
农作物病虫情报
第七期
安徽省桐城市植保站                   2014年8月21日


Add:龙眠东路175号    E-mail:ahtczbz@126.com    Tel:0556-6210312、6210313 




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一、发生趋势
预计以稻曲病、稻穗瘟为主的晚稻穗期病害偏重发生;六(4)代稻飞虱总体中等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在9月上旬中期;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单、双晚上中等发生,三代二化螟偏轻发生,两虫低龄幼虫高峰期在9月上旬前期。预计总体发生面积约90万亩次。
二、预报依据
(一)晚稻穗期病害
1. 田间菌源广泛。2013年水稻纹枯病中等发生,田间残留菌核较多,8月19日调查,单晚纹枯病平均病丛率为15.7%,双晚处发病初期,田间病情低于常年同期。稻曲病自2002年起已成为我地水稻常发性病害,重发频率高。晚稻穗瘟近年来流行频率较高,2013年单、双晚稻穗瘟发生面积约1万亩,田间残留菌量较多;至8月20日,晚稻叶瘟累计发生面积约0.5万亩,发病面积高于近年同期,发病品种主要为太湖糯和部分粳稻,发病田块平均病叶率为12.7%,最高53.5%,平均病指为4.68,最高18.94。
2.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比例大。目前我地种植的太湖糯、宁粳系列、武运粳系列、皖稻系列、镇稻系列等晚稻品种大多不抗稻瘟病、稻曲病等,感病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约80%,有利穗期病害发生。
3. 气候和寄主条件有利其流行。据省气象部门预报,8月下旬-9月上旬降水量江北接近常年,沿江江南略多;平均气温江北略高,沿江江南接近常年。8月下旬-9月上旬主要有2次较为明显降水过程,出现在8月下旬中期(24-27日)和9月上旬前期(8月31日-9月3日)。期间我地单晚稻大多处破口抽穗期,气候条件和水稻生育期有利晚稻穗期病害流行。
(二)六(4)代两迁害虫
1. 五(3)代基数偏低。五(3)代稻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加权平均百丛虫量为228头,比前11年同期均值低68.8%,与偏轻发生的2013年相当。8月19日调查,五(3)代稻纵卷叶螟平均百丛残虫量为5.5头,最高32头,比前7年同代均值低70.3%,比偏轻发生的2013年高71.9%。两虫田间基数属偏轻发生年份。稻飞虱灯诱,8月1-20日累计为245头,其中褐飞虱占5.3%,分别比前11年同期值低81.9%和89.3%,近期灯下无明显成虫峰。灯下发生量和褐飞虱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常年同期。
2. 近期田间虫量总体偏低。8月20日各地普查,稻飞虱百丛虫量各类型田加权平均为90.9头,最高1140头,其中中稻、单晚和双晚分别为126.3头、80.0头和29.0头;褐飞虱所占比例加权平均为20.3%,最高100%;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加权平均百丛为0.1头,最高20头;百丛卵量平均为174粒,最高696粒。8月19日调查,单晚稻纵卷叶螟平均百丛卵量为50粒,最高80粒,比前7年同期均值低60.4%,比偏轻发生的2013年高185.7%,预计随着本地虫源的不断羽化产卵,田间卵量将快速上升。系统赶蛾,田间蛾高峰日在8月21日,平均亩蛾量为96.7头,最高120头,比前7年同代均值低92.8%。但新渡点峰日平均亩蛾量为677头,最高1050头。两虫田间虫量总体低于常年同期。
3. 两虫六(4)代低龄幼(若)虫高峰期在9月上旬前中期。根据五(3)代田间发生高峰期和虫龄结构分析,六(4)代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低龄幼(若)虫高峰期分别在9月上旬前期和中期。
4. 气候和寄主条件总体较有利两迁害虫发生。天气预报,8月下旬-9月上旬降水量江北接近常年,沿江江南略多;平均气温江北略高,沿江江南接近常年。期间,我地中稻处灌浆期,单、双晚稻处孕、抽穗期。晚秋不凉的气候条件和水稻生育期总体较有利两迁害虫发生。
2003-2014年8月20日前后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比较

年份
百丛虫量
百丛褐短
褐占%
百丛卵量
2005
2091
20.2
69.3
3222.5
2006
1451.2
15
74.3
11672.7
2007
683.1
6.9
64.3
2502.6
2008
656.8
7.4
54.9
2132.7
2009
794.1
19.1
18.5
2135.6
2010
341.3
1
22.3
1958
2011
245.1
3.2
15.2
567.1
2012
329.4
7.8
58.6
1265.3
2013
306
6.7
69.7
334.7
前9年均值
766.4
9.7
49.7
2865.7
前3年均值
293.5
5.9
47.8
722.4
2014
91.9
0.1
20.3
174
比前9年均值±%
-88.0
-99.0
-59.1
-93.9
比前3年均值±%
-68.7
-98.3
-57.6
-75.9

2007-2014年近期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平均
2014
五(3)代百丛残留量(头)
68
23.8
6.4
8.7
7.6
11.5
3.2
18.5
5.5
近10天累计亩蛾量(头)
1378.3
3720.0
1033.3
100.0
1041.7
2368.3
10.0
1378.8
303.3
主峰日平均亩蛾量(头)
4133
2800
223.3
410
550
650
673.3
1348.5
96.7
百丛卵量(粒)
517
102
37
64
6.7
139
17.5
126.2
50

三、防治意见:8月上、中旬低温阴雨天气,有利中稻穗期病害流行,早熟中稻稻曲病已经开始显症,部分品种发生较重,天气预报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有2次明显降水过程,望各地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做好指导,切实搞好单、双晚穗期病害预防工作。
1. 防治策略:已齐穗的单季稻田(含中稻和早熟单晚):于9月上旬查治六(4)代稻飞虱。未齐穗的晚稻田(含双晚和迟熟单晚):于水稻破口前5天(单晚一般在8月下旬中期,双晚一般在9月上旬后期,按生育期早迟用药),主治穗期病害和六(4)代稻纵卷叶螟,兼治六(4)代稻飞虱和三代二化螟,查治稻叶瘟和细菌性病害。
2. 防治标准:稻飞虱孕、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稻纵卷叶螟孕、抽穗期为百丛低龄幼虫50头。纹枯病病丛率10%。稻瘟病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穗瘟、稻曲病适期用药预防;细菌性病害出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封锁。
3. 防治药剂:稻飞虱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和螟虫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阿维·氟酰胺、阿维菌素等;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稻瘟灵、春雷霉素等;防治稻曲病选用戊唑醇、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井冈·蜡芽菌等;防治细菌性病害选用噻菌铜、叶枯唑、噻唑锌等。
4. 防治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田病虫发生情况,结合穗期病害防治适期,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根据相应防治对象,合理选用上列药剂,按照推荐剂量对水45公斤喷雾,同时田间保持一定水层5天以上。无水田块防治稻飞虱可用敌敌畏毒土法撒施。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