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发布时间:2015-04-10   浏览次数:1754

一、发生趋势
预计: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流行面积约15万亩。
二、主要依据
1.田间菌源量显著偏高。2014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生面积约23万亩,环境菌源量大。3月27日稻桩子囊壳带菌率系统查,平均丛带菌为25.5%(8%-52%),平均枝带菌率为6.94%(1%-11.3%),比前14年同期均值分别高171.3%和297.9%,比前3年同期均值分别高41.7%和59.7%,比大发生的2012年分别高292.3%和756.8%,在近15年中均排第2位。
2001-2015年3月底稻桩子囊壳带菌率比较

年份
丛带菌率%
枝带菌率%
成熟指数
发生级别
2001
5.2
0.60
0.0
2
2002
2.5
0.41
16.7
2
2003
10.0
1.10
63.3
5
2004
16.1
2.50
0.0
4
2005
4.7
0.56
0.0
2
2006
5.6
1.01
0.0
1
2007
2.0
0.27
9.5
1
2008
5.5
0.62
36.7
2
2009
12.5
1.67
40.0
1
2010
6.5
1.45
23.3
4
2011
7.0
1.19
23.3
1
2012
6.5
0.81
16.7
5
2013
32.0
9.69
40.0
2
2014
15.5
2.54
36.7
5
前14年均值
9.4
1.7
21.9
前3年均值
18.0
4.3
31.1
2015
25.5
6.94
30.0
预计4
比前14年均值±
171.3
297.9
8.1
比前3年同期均值±
41.7
59.7
-1.1
比2003年同期均值±
155.0
530.9
-33.3
比2010年同期均值±
292.3
378.6
6.7
比2012年同期均值±
292.3
756.8
13.3

2.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主播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3月27日稻桩子囊壳成熟度镜检,成熟指数为30.0,比前14年同期均值高8.1,发育进度与小麦生育期同步正常略偏早,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中后期,与主播中迟熟小麦扬花期吻合度较高。
2015年小麦赤霉病菌发展情况

调查日期
3/10
3/17
3/24
3/27
小麦生育期
拔节期
孕穗初期
孕穗中期
孕穗中后期
丛带菌率%
6.0
12.0
19.0
25.5
枝带菌率%
1.38
4.44
4.94
6.94
成熟指数
0
13.3
26.7
30.0

3.未来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有利。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全省月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有连阴雨出现。气候条件有利赤霉病发生。
4.品种和栽培因素对小麦赤霉病发生较为有利。一是品种不抗病或抗病性不强。我地主播小麦品种扬麦、宁麦、镇麦系列春性小麦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感病品种烟农19等种植面积较大,有利赤霉病流行。二是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有利其流行。我市“稻-麦”轮作面积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扩大和轮作方式,以及秸秆禁烧等因素有利田间菌量积累;栽培方式以机开沟免耕直播和浅旋耕直播为主,播种量大,小麦生长后期田间密度大、湿度高,有利病害流行。
三、防治意见
(一)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对长势差的小麦可结合药剂防治亩另加新美洲星30ml或90%磷酸二氢钾100克喷雾。
(二)适期药剂预防。
1、防治适期:小麦扬花初期(大多在4月中旬,受播种期影响,今年小麦生育期差异较大,请广大农户坚持见花即施药的原则)。若小麦扬花期遇2天以上阴雨天气,于第一次防治后7天再治一次。
2、防治方法:亩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25-50克,或59.7%咪锰·多菌灵40-50克(亩用有效成分约多菌灵5.4-6.75克,咪鲜胺锰盐20-25克),或80%多菌灵超微粉100克,或多菌灵·三唑酮40-60,或戊唑醇·福美双18-27克,机动喷雾器每亩对水15公斤、手动喷雾器对水30-40公斤细水均匀喷雾。
水稻种子药剂处理技术:为减轻水稻苗期恶苗病、稻瘟病、稻蓟马、灰飞虱等病虫为害,应做好水稻种子药剂处理工作。用25%咪鲜胺2毫升对水5公斤配成药液,加入稻种(常规稻种3-4公斤,杂交稻种1-1.5公斤)进行浸种,露白后的稻种用锐胜(30%噻虫嗪5克或70%噻虫嗪2克)加新美洲星30毫升对水0.1公斤配成药液进行拌种催芽,晾干后播种。直播稻可在催芽露白后另用35%丁硫·克百威拌种(10克拌1-1.5公斤)防鼠、雀。(来源:桐城市植保站)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