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是小麦重大灾害性病害,其危害不仅造成农户产量损失,还会造成小麦品质严重下降。记者本月16日从省植保总站了解到,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大发生,淮北中北部中等发生,存在再次大流行的风险。同时,小麦主产区穗期蚜虫也将偏重至大发生。
据有关植保专家介绍,在小麦穗期多雨多雾年份,极易暴发成灾,轻则减产1—2成,重则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近期田间调查显示,今年小麦赤霉病菌源萌发量大,未来气候条件和种植品种等因素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
专家建议,沿淮及其以南麦区要开展二次预防,第一次为见花打药,7天后再开展第二次预防;淮北中北部麦区结合蚜虫普遍防治一次。防治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59.7%咪锰·多菌灵、戊唑·咪鲜胺、烯肟·多菌灵、甲基硫菌灵、80%多菌灵、多菌灵·三唑酮、戊唑醇·福美双、戊唑·多菌灵、井冈·蜡芽菌等。农户在施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机动喷雾器每亩兑水15公斤、手动喷雾器每亩兑水30-40公斤,并要足量喷雾。
小麦穗期蚜虫发生世代周期短,增殖速度快,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防治,可造成麦粒不饱满,轻则减产一成,重则可导致减产三成以上。穗期蚜虫每亩500头时,农户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氟啶虫胺腈等,兑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当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高氯·啶虫脒、氯氟·吡虫啉等。全省小麦主产区农户可结合防治小麦赤霉病,同时防治穗期蚜虫。第一次防治后,视穗蚜发生量进行补治。
(来源:省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