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渍灾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省沿江及环湖地区,地势相对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涝渍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每年6-8月份为暴雨洪涝的主要多发期,此时正值中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严重影响水稻生长。省农科院水稻所吴文革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经多年研究,集成了水稻涝渍灾害防控生产技术体系,经试验、示范验证,对解决水稻涝渍灾害问题,提出了水稻生产中减灾避灾和灾后恢复的技术意见。选好耐涝渍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涝渍灾害的抗性不同,在没顶淹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中糯稻的茎蘖死亡率大于常规籼稻,而常规籼稻茎蘖死亡情况则好于杂交稻。”吴文革介绍说,农户应该根据茬口、水利以及生产条件,选用经过安徽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稳产、抗(耐)病、耐涝、耐渍、结实能力强的中稻品种。
农户在播种育秧前应做好浸种消毒工作,可以选用25%咪鲜胺浸种消毒,白天浸种,夜晚露种,破胸口露白后催芽。秧盘营养土每亩采用干细肥土100公斤左右加复合肥1公斤,再与敌克松15克混合均匀,堆闷。
适期播种也是尽量减少水稻种植中可能遇到的涝渍灾害关键因素之一,农户应根据涝渍灾害气候预警,在常规播期(5月上中旬)的基础上适当提前或延迟播期,使一季中稻孕穗期及抽穗-扬花期避开6-7月份涝渍灾害频发期,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
农户应注意稀播壮秧,每盘播种量50—60克,采用湿润育秧,2叶1心追施断奶肥(5克/盘),移栽前施送嫁肥 (2 g/盘)。当秧龄21天适时移栽,栽插规格为30厘米×14厘米,每亩1.59万穴,每穴3—4苗。
建好排水设施
吴文革建议,为防治涝渍灾害,农户在80%够苗期前应用开沟机或人工开挖稻田围沟、腰沟与丰产沟。围沟要求沟深30厘米、沟宽20—25厘米左右;腰沟与丰产沟要求沟深18—20厘米,沟宽20—25厘米,每5—8米开挖一条丰产沟。开沟结束后,清除沟中碎土,达到沟沟相连、灌排水通畅的要求。
在肥料投入上,基肥、蘖肥、穗肥施加质量比例为5:1:4,磷肥每亩使用量5公斤,钾肥每亩使用量15公斤,每亩施纯氮17.5公斤内,磷肥与钾肥均作基肥一次施用。
根据水稻生长期的短、中期的气象预报,结合水稻幼穗发育进程,栽培管理上采用中期增施氮肥延迟生育进程,或适度控水提早生育进程等技术措施,可人为调节一季中稻抽穗-扬花期及孕穗期,以避开可以预计的涝渍灾害。
排水降渍减损失
吴文革告诉记者,若发生涝渍灾害,农户首先应首先应采取一切措施排水,降低水位,使淹没稻苗尽早出水,减少涝害损失。如果在阴天可采取一次性排水;如遇烈日高温应分步实行,先排水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然后在下午排掉稻田渍水,这样可以避免因暴晒而引起的生理失水,有利于稻株恢复生产。农户还要及时开挖“三沟”排水露田,降低土壤含水量,促进稻株的根系活力恢复,并增加新根的发生量。在排水的同时,应注意清除飘浮杂物,用喷雾器洗去稻株上的泥沙杂物,恢复其光合作用功能。
水稻出水3天后,农户要及时追肥,可根施尿素6公斤/亩,氯化钾6公斤/亩。在自然恢复3天后,每亩叶面喷施120毫升美洲星加磷酸二氢钾,孕穗期受淹,应于排干水后3天和10天两次喷施外源调节物质。
农户需注意,水稻受淹后各时期均应采取湿润间隙灌溉的方法,协调水稻穗分化、孕穗、抽穗、灌浆等各个时期对水分的要求,避免人为断水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但抽穗期如遇低温,应灌深水护苗;灌浆结实后期,注意避免断水过早。这样既保证稻株对水的需要,又保证土壤通气养根,促进植株生长。
(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