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意见》精神,省农委提出2015年全省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方案。方案要求,树立“绿色、增产、效益”理念,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的要求,着力落实“三推”(推广专用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农机化生产技术)和“三节”(节肥、节药、节水)技术,促进玉米单产提升、结构优化、效益增加和环境友好。
这些精神落实到生产实践中,就是通过抚育土壤、选择适宜玉米品种、合理施肥、机播全苗、保绿防衰、成熟收获等技术,形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玉米绿色增产增效。
当前,我省玉米生产即将进入夏播关键时期,针对小麦秸秆全面禁烧和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玉米播种质量,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实现一播全苗,为玉米高产打下良好基础,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抢时抢墒、贴茬机播,种肥同步,一播全苗”的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择适宜品种及高质量种子
坚持审定覆盖的原则,保证用种安全,应根据区域气候特点,选择适宜密度品种,兼顾综合抗性,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应选择发芽率高、活力强的种子,要求种子发芽率≧95%,同时必须为包衣种子。
淮北地区宜选用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的高密度品种,如隆平206、郑单958、中单909、先玉335、中科11、农华101、浚单20、登海605等。
沿淮及以南地区宜选用密度4000株/亩左右、并耐渍和抗锈病的品种。如隆平206、中科4号、华安513、农大108等品种。
二、坚持小麦秸秆粉碎抛撒还田
秸秆还田对于培肥土壤、增强土壤调蓄能力、提升玉米综合抗逆性、实现粮食稳产和“绿色、增产、效益” 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秸秆还田对农艺措施和肥水运筹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坚持秸秆还田作业标准化。小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粉碎装置,将小麦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田面,留茬高度小于15cm。或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后,选用拖拉机配秸秆还田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粉碎长度≤10cm。
二是施足底肥,防止秸秆还田带来的争氮效应。三元复合肥(15:15:15)40~50Kg/亩,尿素5 Kg/亩,氯化钾10 Kg/亩,硫酸锌1Kg/亩。
三、抢时抢墒机播
1、以墒情定播期,适期早播。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期为芒种至夏至,最佳播种期为6月10日至6月15日。实践中,要注重坚持“以商情定播期,在适期范围尽量早播”的原则。
2、抢墒集中播种。为降低粗缩病的危害和提高出苗质量,注意抢墒集中统一机直播,实现“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五位一体。
3、足墒播种,防止烧种烧苗。播种时墒情不足,或播后失墒太快,容易引起烧种、烧苗或干芽现象,造成缺苗断垄;应及时浇蒙头水,但切忌大水漫灌。
四、保证播种质量
1、机械播种操作规范及质量要求。采用贴茬直播方式播种,选择适宜的精量或精少量播种机。播种机械宜选用带有分禾装置的圆盘开沟式玉米专用播种机或其他玉米免耕专用播种机,注意播种机各垄深浅调试一致,保证等深单粒匀种,机速2-3米/秒。播深3cm-5 cm,空段率<5%,播后镇压严实。施肥深度8cm-10cm,种肥距离>4cm。
2、行距与株距配置。为适应中后期管理与收获的机械作业,实行等行距播种,行距60cm,每隔8~12行留一行80-100厘米的农事操作行。以密度定株距与播量,播种的籽粒数应比确定的适宜留苗密度多10-15%。淮北地区,按亩成苗4500株确定种植密度,一般亩种植5200至5400粒;沿淮及以南地区,按亩成苗4000株确定种植密度,一般亩种植4600至4800粒。
五、播后及苗期管理
玉米苗期常规管理主要是,防病治虫除草和控旺长防倒伏。
1、化学除草。玉米播种后至玉米幼苗可见叶2~5叶期(杂草2~5叶期)喷施烟嘧黄隆加莠去津封闭除草或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
2、防治苗期害虫。玉米齐苗后至6月下旬喷施甲维盐加虫酰肼,或高氯菊酯加虫酰肼防治二点委夜蛾及其它苗期害虫;二点委夜蛾防治不及时已发生危害时,可用氯虫苯甲酰胺灌根防治二点委夜蛾。
3、草害虫害综合防治。喷施烟嘧黄隆加莠去津封闭除草与苗期杀虫剂混合喷雾除草与杀虫。但是,除草剂与有机磷农药混合使用,或施用间隔在一周之内时,会引发除草剂药害。
4、药害的防治。乙草胺等酰胺类苗前除草用量过大,或出苗时遇雨或造成药害,对玉米较为敏感的有机磷农药施用不当也容易造成药害。药害症状为幼芽幼根不能正常生长,未展开叶片卷曲长时间不易展开,叶片失绿,后期心叶变形扭曲呈鞭,坚硬直挺,不能展开,茎节肿大。
为了防止药害发生,一是按照农药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严格遵守施药的方法、剂量、时期和施药环境条件。特别是施用玉米较敏感粉锈宁、敌敌畏 、 敌百虫、辛硫磷等杀菌、杀虫剂或玉米除草剂、玉米调节剂时,要严格掌握施药时间和用量,切勿过量施用。二是田间施药后的3-5天要加强田间检查,一旦发现药害,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药害发生后,叶面喷施美洲星等解毒促长制剂或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其它植物生长促进剂,增加植株抗性,缓解药害。
5、化控防倒。如果前期雨水充沛,出苗较多、玉米密度太大、长势较旺、抗倒伏能力差,要拔节期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防倒。
六、防治苗期渍涝
玉米苗期渍涝是指发芽至苗期因淹水或土壤过湿而影响玉米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的现象。玉米发芽和苗期阶段对渍涝敏感,土壤水分达到90%以上维持一周就会发生危害,并严重影响产量。须积极防御。
1、开沟沥水。玉米播后苗前应采用带有抛撒功能的开沟机开沟,防涝降渍。根据田块情况灵活安排开沟方向及开沟数量,一般沟深30cm,沟宽10cm,沟间距20m。渍涝一旦发生,要及时疏通排水沟渠,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耕作层持水量。
2、垄台种植。沿淮低洼地地下水位较高、淮河以南土壤粘重滞水难排,为容易发生渍涝的地区。采用凸畦台田种植,一是可以使雨水聚集,促进地面径流和加快排泄速度;二是利于耕层土壤沥水,快速降低土壤耕层的滞水量;三是提高玉米根系着生和分布高程,改善玉米根系分布土壤的通气条件。
3、选择耐渍品种
玉米的耐渍涝能力品种间有很大的差别。在沿淮和淮河以南等易涝地区要选择耐渍涝能力较强的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表明,耐渍涝的品种在经过渍涝灾害危害的情况下,减产幅度较小,并且单产显著高于不耐渍涝的品种。目前推广的夏玉米品种,耐渍涝能力较强的有隆平206、中科11、弘大8号等。
4、重施基肥,增施氮肥,提高抗涝性
在实行配方施肥和肥力基础好的田块,渍涝灾害后玉米恢复生长快,减产幅度小。因此,夏玉米特别是前茬作物秸秆还田的地块要注重基肥的施用,将氮肥用量的50%-60%用于基肥施用,有利于促进苗期早发,提高苗期健壮程度,增强抗渍涝能力。玉米受渍涝后及时排除渍水并追施氮肥,可改善玉米根系的养分吸收和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促使玉米灾后快速恢复生长。渍涝一旦发生,要及时清沟沥水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待积水排除后,趁湿在玉米行间撒施速效氮肥或尿素,一般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可增产玉米20%左右。
5、及早松土,散墒减渍
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意思是此时锄地,可以既防涝又防旱。渍涝发生后及早中耕松土,不仅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表层土壤水分的散失、减轻渍涝危害,还能改善土壤水、温、气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根系功能的恢复,减轻渍涝对玉米的危害。由于切断了底层土壤与表层的毛细管水通道,并在表层形成疏松覆盖层,能减少底层土壤水分损失,预防渍涝后经常伴随的干旱。由于渍涝发生后土壤湿度大氧气缺乏,玉米根系常常趋气上翻。当能下田时,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以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系尽快恢复正常生长。土壤较湿时,可在近玉米垄处先划锄一边。这样既可以减少对根系的伤害,又能提高松土的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来源:安徽省农科院烟草所 陈洪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