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以来,安徽省境内发生连续大范围、长时间强降雨,导致内河水位猛涨,积水无法排出,造成稻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此时正值我省双季早稻灌浆结实期、一季中稻分蘖期,双季晚稻秧田期。水稻遇涝受淹,因水稻品种、生育期和淹水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同,采取的对策也不同。一般苗期、分蘖期耐涝性较强,而孕穗期和抽穗期耐涝性较弱;杂交稻的耐涝性强于常规籼稻,常规籼稻又强于常规粳稻。为减少洪涝灾害给受灾地区水稻生产带来的损失,现就灾后水稻生产管理提出以下技术建议,供各地参考。
一、水稻涝灾程度鉴别
水稻耐涝性较强,一般来说,洪涝期间没顶一昼夜的,稻苗生育基本不受影响;没顶2-4昼夜的,只要排水后补救措施跟上,产量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淹没3昼夜以上,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受淹7昼夜以上,影响极大,基本无收。在受淹4-7昼夜范围内,受淹时间每增加一昼夜,单产会下降一成左右。
灾后应根据受淹时间长短及稻苗受损程度,决定保苗还是改种。一是看叶片。排水后,稻株有绿色叶片,或出水后3天能见到心叶抽出,可保留。二看叶鞘。叶鞘内部仍为绿色,没有腐烂,而且有一定硬度的,可保留。三看根系。有白根或根系呈淡黄色,或者排涝后2-3天能见到新根露尖,可保留。四看生长点。排水后2-3天,剥查主茎,生长点呈晶亮状,不萎缩,不浑浊,每穴有2-3个茎蘖存活的,可保留。五看群体。排水后3-5天,每亩有5万以上茎蘖苗存活的,可保留。六看稻株。轻拔稻株容易拔断,分蘖节变软,外部叶片腐烂,心叶已死,根系全部是黄根和黑根,而且开始发臭的,则要考虑改种其他作物。
二、短期受淹水稻的田间管理技术
1. 尽快抢排积水。及时清沟排洪,减少浸没时间。排水应注意受涝的稻苗更怕旱,如果在阴天,可采取一次性排水;如遇烈日高温天气,应先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再在下午排掉稻田积水,这样可避免暴晒,有利于恢复生长。排水时,还应注意清除飘浮杂物,以减少稻苗压伤和苗叶腐烂。
2. 扶苗、定苗、洗苗。人工把倒伏稻苗扶起,并培土定根,防止扶后再倒伏;扶苗时要小心,避免断根伤叶。然后用喷雾器喷洗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呼吸、光合等生理功能。大面积的淤泥重的也可放清水冲洗稻株。与此同时,鉴别稻株受害程度,判定稻苗是否具有生机,分类采取补救措施。特别是对于受淹时间较长,根系严重破坏,活力衰退的稻田,应先检查其有无挽救的可能,如稻株容易拔断、分蘖节变软,心叶已死,根系变黑或腐烂就考虑补种其他作物;根系有部分白根或黄根的,仍能恢复生机,可适当喷施一些生根剂如萘乙酸等,帮助其恢复生理机能,尽量减少产量损失。换水3-5天后,待水稻适应了新的环境,再做进一步补救工作。
3. 增施速效肥料。受淹期间,稻株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出水后根、叶、蘖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矿质营养,加之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较多,因此,追肥要快。增施肥料品种以化肥为主,根施与叶喷相结合,施肥量要足,促进稻株尽快恢复生长。在分蘖至拔节期受淹后,可采取一追一补方法,施肥以氮肥为主,配以磷钾肥;可在排水后3天以内,每亩施尿素7.5-10kg或三元复合肥30-40kg,或适量的复混肥;淹没时间短,稻苗受害轻的,施肥量可少些;反之,施肥量适当多些;后期为促进穗型的增大,应重视补施促花肥,每亩用尿素4-6kg。在抽穗20%时,每亩喷0.5-1 g“920”促进抽穗整齐;灌浆结实期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一般每亩喷0.2%磷酸二氢钾50-100kg,隔5-7天,再补喷1-2次。孕穗结实期受淹的稻田每亩用120ml美洲星加300g磷酸二氢钾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可促进植株快速恢复生长。
4. 综合防治病虫。雨情加重虫情,水稻受涝渍后,植株健壮度下降,抗逆性能差,易受病害侵染,因此,应加强抓好病虫害防治,控制病虫害暴发成灾。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三、因灾绝收稻田的补救措施
对于长时间没顶已造成毁苗、绝收的水稻田要及时清除死株残体,抢种补种。改补种品种类型应根据积水排除时间的早迟和农时季节要求,及早进行。重点考虑改种晚稻,推广“早翻晚”技术或晚稻催芽直播技术;也可考虑玉米、山芋、花生、西瓜、胡萝卜、马铃薯、速生叶类蔬菜等适应性强的作物。
( 来源: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