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践行绿色防控 热雾施药先行

发布时间:2015-09-10   浏览次数:2378


9月8日,安徽省农业委员印发《2015-2016年度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其中第三项第3条明确指出:大力推广“热雾稳定剂+热雾机低剂量施药” 绿色防控和节药技术。以雾加宝为核心的热雾沉降施药技术,历经8年研发、完善,得到了安徽省农委、合肥市科科技局及安徽省植保总站的大力支持,现已取得5项专利,成功入选南京“321”项目,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不断完善其应用技术,尽早惠及亿万农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粮食种植安全,通过提高农药利用效率达到减量用药的效果,让农民轻轻松松种田,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最大限度降低农药污染,保护农田环境。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5-2016年度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农农函〔2015〕777号】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意见》(皖政办〔2015〕38)精神,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绿色、增产、效益”理念,围绕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以小麦主产县为重点,坚持点上示范与面上推进相结合,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安全投入品使用和物理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着力落实“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三节”(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扎实推进专用小麦产业化开发,促进小麦产能稳定、品质提高、效益增加,提升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目标任务

全省小麦单产水平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小麦绿色增产示范片平均单产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达到95%,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三、技术内容

1. 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根据生产条件和区位特点,立足“四防”要求,大力推广高产多抗优质小麦品种,调整小麦品种布局,优化小麦品质结构,促进小麦生产挖潜、提质和增效。淮北地区选用抗寒性好、抗倒伏、耐赤霉病、高产稳产优质中强筋半冬性品种。沿淮和江淮地区选用抗寒性好、耐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半冬性品种。

2. 推广科学施肥和节肥技术。遵循“减氮、控磷、稳钾和补硫、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施肥原则,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实行精准施肥。扩大小麦配方肥应用,积极推广缓释肥、氮肥增效剂和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种肥同播和化肥机械深施技术。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广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技术。

3. 推广绿色防控和节药技术。推广精少量播种,建立高质量群体,改善小麦生长环境,提高小麦植株抗逆能力。低洼麦田增加开沟密度,减轻渍害和病害隐患。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选用节药增效助剂,推广杀虫灯、性诱剂、黄板等措施杀灭害虫,实现农药减量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力推广热雾稳定剂+热雾机低剂量施药、自走式喷雾机械常量施药、无人机低剂量施药等技术,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害等技术,扩大小麦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试点,不断提升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

4.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坚持抢时趁墒整地,合理利用底墒,适期早播,促进根系下扎,提高苗期抗旱能力。秸秆还田地块、播种或苗期遇旱田块要根据墒情实行定量灌溉,其它时期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补充土壤水分,严重亏空时进行抗旱灌溉。大力推广喷灌、沟灌或雾喷等灌溉方式,防止大水漫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5. 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大力推行玉米、水稻收获秸秆粉碎匀抛一体化机械作业,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一播全苗匀苗技术,加大小麦旋耕整地、施肥、播种、镇压复式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学播种技术,适墒适期适量适法播种,根据播期整地质量调整播量,着力提高播种质量。稻茬麦区注重做好机械开沟、三沟配套和清沟沥水工作。抓好以重施拔节肥为核心的肥水耦合技术和以防治赤霉病为重点的一喷三防技术落实,加大冻害、倒伏及早衰防御技术推广力度,提高避灾减灾能力,实现高产稳产。沿淮和江淮地区引导增加机械烘干设备,防范“烂场雨”风险,确保小麦商品质量。

四、主要措施

1. 层层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依托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三大平台,重点建设72个省级绿色增产示范片(区)、68个示范村和77个示范家庭农场。小麦主产市、县也要依据布局合理、集中连片、规模推进、交通便利的原则,整合资源要素,层层开展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创建活动,打造绿色增效的先行区。示范创建实行分级登记备案制度,做到“五有”,即:有示范标志、有创建方案、有责任主体、有扶持政策、有管理台账,切实提升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创建水平,真正发挥绿色增产示范典型的宣传、幅射和带动作用。

2.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开展互换并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认真落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小麦生产全程土地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服务托管。创新规模经营方式,在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的同时,通过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小麦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

3. 扎实推进社会化服务。巩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加强“四情”监测等基础技术服务,做好小麦绿色攻关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有条件地区可探索建立农业服务超市等平台开展全供应链服务,满足适度规模经营多样化服务需求。扎实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围绕粮食生产,支持服务主体开展小麦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农机代耕代收、产品烘干储藏等专业化服务。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实现小麦统一耕作。鼓励服务主体与生产主体合作,采取服务主体加农户、加基地、加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等方式,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开展合作式服务。

4. 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坚持需求导向,加强小麦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推进产需有效衔接。以打造专用品牌粮食为导向,加快培育以小麦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要素、产业和利益的紧密链接,推进小麦生产、加工和服务一体化,形成耕、种、收、管、烘、产品分级(类)等全供应链,通过市场运营,实现全产业链的利益增值,实现全价值链的利益共享。要因地制宜,示范发展小麦良种繁育引领型、加工营销导向型、生产供应服务型、收储延伸保障型等多种类型的联合体,积极探索构建小麦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粮食产业化发展模式。

5. 加强绿色增产技术研发。以抗病、抗逆、高产、稳产为目标,加强半冬性抗(耐)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筛选。开展化肥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加强化肥农药替代技术研发及高效施肥用药技术和装备研发,着重突破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核心技术。推进砂姜黑土改良试验示范,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6.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整合秸秆还田等专项资金,提高小麦大型播种、植保、收获还田机械保有量。实施好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试点政策,加大对小麦生产新型主体的贷款扶持和绿色增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力度。要以县为单位,聚焦绿色增产技术应用,加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与服务补贴、现代种业发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产业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机化发展等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7.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成立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加强对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指挥协调和指导服务。加强与财政、国土、水利、农机、粮食、科研、教学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合力。各小麦主产县也要成立相应议事协调机构,每项技术措施都要明确牵头单位,落实责任主体。要加大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适时开展督查指导、现场观摩等活动,推动小麦绿色增产技术措施落实。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5年9月8日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