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些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尤其是2014年在我省大流行以来,该病一直是农户和农业部门关注的焦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降水偏多,而稻瘟病在持续阴雨天气条件下易流行,生产上对该病的防治不容忽视。
据了解,2014年我省稻瘟病自然发生程度为近30年最重,表现出始见早、持续时间长、流行速度快、穗瘟重于叶瘟的发病特点。6月初在丘陵、沿江等地即查见发病中心,明显早于常年;8月中下旬在杂交籼稻及早熟粳稻破口不久后查见枝梗瘟及谷粒瘟,始见期比常年早10天左右;受8—9月低温、阴雨、寡照、高湿气候影响,部分水稻灌浆达到一半以上甚至进入乳熟期之后田间病情仍不断发展,发病持续时间长。据调查,在邗江杨庙观测圃种植的扬粳4227品种上,9月23日至10月8日15天时间病穗率和病指分别增加73.2%和1.04倍,病害流行与加重速度非常快。
江苏省植保站朱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相对于2014年,2015年我省稻瘟病总体发生程度减轻,突出表现在后期穗瘟发病程度大幅度降低,但全省仍有较大的发病面积,其中丘陵、沿江、沿海、沿淮、淮北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特别是在梅雨期阴雨天气频发的情况下,丘陵、沿江部分地区叶瘟发生早、病情重。
“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2014年我省粳稻破口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是当年稻瘟病暴发流行的首要原因,2015年我省粳稻破口抽穗期强降水过程较2014年明显减少,这是后期穗瘟较2014年减轻的原因之一。”朱凤说。
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陆明红等人分析,水稻主栽品种抗性下降是2014年稻瘟病重发的内在因素。品种的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抗病品种种植数年后抗性会下降甚至丧失,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种变异,二是原有的品种和病菌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病菌新的优势小种产生。据调查监测, 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等地稻瘟病病菌均出现不同程度优势种群的变化,直接导致部分主栽水稻品种损失惨重。如我省种植的华粳7号、扬粳4227、武运粳24号、南粳9108及部分糯稻系列等品种发病较重。
“目前我省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种植面积仍较大,而稻麦连作及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稻瘟病菌源的积累,田间菌源充足,一旦遇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尤其是破口抽穗期遇低温多阴雨天气稻瘟病还可能重发生,生产上应重点加强对该病的防治。”朱凤说。对穗颈瘟的防治,要及时关注天气条件,一般年份抓住破口初期用药,天气条件有利于发病的重发年份,要抓住破口初期和齐穗期这两个关键时期各用一次药,如抽穗期遇低温阴雨天气需适当增加防治次数;早期也要注意控制叶瘟危害,如发现急性型稻瘟病病斑要及早用药,控制发病中心。适用于防治稻瘟病的药主要有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等。注意用对药种、用足药量,提高防治效果。
“2015年我省水稻穗瘟后期最终危害较轻,除得益于天气外,各地加强了防治对病情也起到了很大的控制作用,特别是种田大户对药剂选择和防治适期等关键环节把握得当,但仍有部分零散种植的田块因防治不到位导致稻瘟病加重,今后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朱凤说。
( 来源:江苏农业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