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托市价连续4年不变 小麦市场定下“稳定”基调

发布时间:2016-10-21   浏览次数:1208

发改委等5部门10月21日联合发布通知,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7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6年水平不变。

我国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6实行以来,备受市场关注,对后期小麦市场价格走势有着重要意义。分析来看,2017年小麦托市价格均保持在1.18元/斤的水平,为我国小麦市场定下了“价格稳定”的基调。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小麦市场方面至关重要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以来,已经由2006年0.69元/斤(混麦,国标三等)提高至1.18元/斤,2014年以来,我国小麦收购价格一直稳定在1.18元/斤(国标三等),托市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并且稳定在1.18元的水平,是推动我国小麦市场价格走强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种粮收益的保障。首先,我国农民种植规模小,存储条件差,小麦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市场价格完全没有议价能力,最低收购价水平是保障农民小麦种植收益的“底线”政策。其次,小麦等农产品季节性收获压力大,在小麦大量上市期,如果没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完全靠市场很难承受压力,价格只可能更低,农民种粮收益更无法保障。

今年小麦收获期间,主产区多个省内出现了灾害性天气,对夏粮收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小麦发芽、霉变较多,导致新麦上市价格明显较低,部分地区新麦跌至0.8元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六个主产省均启动托市收购,保护农民了利益,同时多个省市出台超标小麦专项收购政策,缓解因小麦质量下降带来的“卖粮难”,到8月份,托市收购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有效地拉动了市场价格,较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种粮收益。

二、我国小麦收购政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1、政策性收购底价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作为我国小麦市场最重要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也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考虑到既要维护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护农民收益,维护小麦产量;又要顾及下游市场的加工及居民消费。政策需要在“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之间平衡。2006年持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其最低收购价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小麦最低收购价已经处于高位,仅仅用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来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的道路越来越难走,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继续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的难度很大,原因一方面小麦价格上涨对加工行业及居民食用消费带来不利影响,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低下,终端产品价格上涨,消费低迷;另一方面,和国际小麦市场价格相比,我国小麦价格已经明显偏高。

2、最低收购价小麦库存高企,消化困难

2014年以来,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今年更是达到2800多万吨,多数主产区库存高企,库容紧张。同时,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进度非常缓慢,2015年以来成交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水平,甚至零成交,因为这部分小麦交易成本较高,加工企业不愿竞买政策性小麦,而是在购买市场流通粮原。短期来看,高库存问题很难解决。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支持,却导致了“国产高价粮源进国库,低价及进口粮进入市场”的尴尬现象,近两年进口小麦量保持较高水平,也说明了该问题非常突出,从此角度来看,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难以继续提高,能保持当前水平已经难能可贵了。

三、最低收购价政策变革任重道远

如何既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种粮收益,又能理顺政策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的关系,是最低收购价政策面临的一道难题,仅仅依靠最低收购价政策本身,已经很难解决当前的诸多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局限性慢慢显现,当前的农民收入缓慢、粮食生产流通及消费低迷等市场形势变化,也对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是简单提高和降低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水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供需平衡,增强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效率,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要让价格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回归到合理的水平,从这个收购政策改革的主导方向来看,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 来源:中华粮网  作者:卢峰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