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发布时间:2017-04-04   浏览次数:1449


一、发生趋势

预计:预计小麦赤霉病总体偏重发生,迟播稻茬麦大发生。发生面积约9万亩。

二、主要依据

1.赤霉菌稻桩子囊壳初见期早,带菌率偏高。稻桩子囊壳带菌率系统查,2月23日初见,比常年早10天以上。3月31日调查,平均丛带菌为36.0%,最高46%,平均枝带菌率为7.44%,最高10.5%,比前16年同期均值分别高219.3%和171.8%,比前3年同期均值分别高42.1%和低15.5%,在近17年中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

2.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主体扬花期吻合度高。3月31日稻桩子囊壳成熟度镜检,成熟指数为33.3,比前16年同期均值高1.8,与2015年相当。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中后期,与中、迟播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

2017年小麦赤霉病菌发展情况

调查日期2/233/33/103/173/243/31小麦生育期分蘖拔节孕穗初期孕穗前期孕穗中期孕穗后期丛带菌率%4.015.014.016.817.536.0枝带菌率%0.882.752.132.632.597.44成熟指数03.3102023.333.33.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预计4月11-30日延伸期内有1次较为明显冷空气过程,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前期(11-13日)。具体预测值桐城降水量为130-145mm,略多于常年均值(121.6mm);平均气温15.5-16.5℃,接近常年均值(15.9℃)。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有利。

4.其它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较有利。一是品种不抗病或抗病性不强。我地主播小麦品种扬麦、宁麦、苏麦、镇麦系列春性小麦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感病品种烟农19等有一定种植面积,有利赤霉病流行。二是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有利其流行。我市“稻-麦”轮作种植制度、免耕或浅旋耕直播方式以及秸秆禁烧、空白田面积大等因素有利田间菌量积累;去年小麦播种期推迟,播种量增加,小麦生长后期田间密度大、湿度高,有利病害流行。

5. 综合经验预测小麦赤霉病为偏重发生。根据“安徽省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预测模型中“综合经验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为4.13级。

三、防治意见

(一)防治策略:在做好清沟沥水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要以小麦赤霉病为防治重点,兼顾穗期蚜虫、纹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等。

(二)防治技术

1.防治指标:穗期蚜虫500头/百株以上、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及时喷药防治。对早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病叶率达到0.5%要立即普治。

2.防治适期:小麦赤霉病全面实施二次预防,即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一次预防(见花打药),防后5-7左右再次预防。其它病虫达标防治。

3. 防治药剂:防治赤霉病,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性长且兼治后期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农药。可亩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戊唑醇40-60克,或戊唑•咪鲜胺15克,或丙唑•戊唑醇9-12克s,或丙环•福美双22克,或苯甲•多抗3克,或氰烯菌酯37.5-50克,或戊唑醇•福美双18-27克,或咪锰•多菌灵40-50克,或烯肟•多菌灵13-27克,或多菌灵•三唑酮40-60克,或戊唑•多菌灵22-30克等。防治穗期蚜虫,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或啶虫脒2克,或氟啶虫胺腈1-1.5克,或噻虫嗪2-2.5克,或吡虫啉4克,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高氯氟•噻虫、高氯•啶虫脒、氯氟•吡虫啉等药剂。防治锈病或白粉病,亩用有效成分烯唑醇8克,或三唑酮10克,或丙环唑10克,或腈菌唑4克、或醚菌酯9克。

4.注意事项:要突出把好施药技术关。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注意农药交替使用。小麦赤霉病二次用药要选用内吸性和治疗作用好的药剂,注意兼治穗期蚜虫、锈病等。在化学用药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如低聚糖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激健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来源:桐城市植保站)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