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大发生。
二、预报依据:
1、田间菌源量大。据全市各植保站3月27日前后稻桩带菌率调查,凤台:丛带菌率平均28.1%,枝带菌率平均4.8%;寿县:丛带菌率平均19%,枝带菌率平均4.3%;市郊:丛带菌率平均22%,枝带菌率平均4.5%,田间带菌率比近3年均值增加80%以上,且秸秆还田面积比例大,田间菌源量异常偏高。
2、品种抗性差及生育期拉长有利该病发生。我市主栽品种烟农19、烟农5286、淮麦29等均为感病品种,加之受去年秋种期间连阴雨天气影响,播种晚、播期长,生育进程差异大,抽穗扬花期拉长,冬季持续雨雪弱苗田面积比例大,提高了小麦感病概率。
3、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我站4月9日镜检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为49.5,根据近期温湿度推算子囊孢子4月22日开始进入释放盛期,与我市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
4、近期及未来气候条件对赤霉病发生十分有利。近期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菌孢子萌发。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20以后有一连续降雨过程,正值小麦感病生育期,气候条件对赤霉病流行十分有利。
三、防治技术意见
1、防治策略:推行小麦病虫总体防治技术,在小麦初花期全面喷药预防,同时兼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增施叶面肥, 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两次用药”的原则。
2、防治适期: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对大户或扬花期天气预报有连阴雨,可提前到抽穗期打第一次药);第一次用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实施第三次防治。
3、防治方法:小麦开始见花时,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且对白粉病、锈病有兼治作用的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每亩可选用48%氰烯·戊唑醇100毫升,或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60毫升,或45%戊唑·咪鲜胺50毫升,或10%苯甲·多抗30克,或27%戊唑·噻霉酮40毫升,或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60毫升,或59.7%咪锰·多菌灵制剂80克,或28%烯肟·多菌灵80克,或25%氰烯菌酯200毫升等,对水喷雾防治。
近年我市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监测,多菌灵在我市部分地区已产生明显抗药性,不提倡用多菌灵单剂。在化学用药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如低聚糖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激健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4、注意事项:小麦赤霉病施药防治时,要用足药量,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要用足水量,机动弥雾机每亩药液量15公斤,手动喷雾器每亩药液量50公斤。要对准部位,以穗部为喷药重点,手动喷雾器喷头向下,做到喷雾均匀,机动喷雾机要掌握好行走速度,不留空白。
(来源:淮南市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