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预计全市偏重发生。
二、预测依据
1、田间菌源充足。近年小麦赤霉病在我市重发频率高,加之冬闲田面积增加和秸秆还田推广,今年田间菌源显著高于常年。近期调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丛带菌率分别为52.0%、18.7%、10.4%、26.6%, 宣州、宁国比近三年同期均值高28.5-54.4%;平均枝带菌率分别为13.2%、2.9%、1.8%、1.8%,宣州、宁国比近三年同期均值高40.3-84.0%。当前田间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回升,田间菌源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2、寄主条件适宜。我市小麦种植品种大多为宁麦系列、镇麦系列、扬麦系列等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再加上小麦因播种期不同,生育进程不一,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风险大。同时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出现新特点,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特别是小麦抽穗扬花后至乳熟期只要条件适宜均可发生危害,增加了赤霉病发生为害风险。
3、气象条件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日及4月中旬前期(13-15日)有1次较为明显冷空气过程,冷空气过程易伴随降雨,与我市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同时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水偏多,在加上我市4月中下旬局部地区多雾霾天气,气候总体仍较有利于赤霉病流行。
4.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据各地镜检调查,宣州、宁国当前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分别为13.3、24.4,预计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与我市小麦抽穗杨花期(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
三、防治意见
(一)防治策略:在做好清沟沥水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落实“全程防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做到把准时期,选择对毒素抑制作用强的药剂,两次防治不动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确保粮食安全。
(二)防治技术措施
1、防治时间:全面实施二次预防,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预防,第一次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可实施第三次防治。
2、防治药剂:优先选用防治赤霉病兼治小麦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推荐亩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戊唑醇40-60克,或戊唑·咪鲜胺10-15克,或咪锰·多菌灵40-50克,或苯甲·多抗3克,或烯肟·多菌灵13-27克,或多菌灵·三唑酮40-60克,或戊唑·多菌灵22-30克,或选择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混用,对水30千克以上喷雾预防。
3.注意事项:要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兼顾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的防控。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药、肥、生理调节剂混用、各计各量,对足水量,对准穗部,一喷多防,保粒增重。同时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来源: 市种植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