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池州市夏秋季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

发布时间:2018-06-07   浏览次数:1324


一、病虫发生趋势

综合分析预测:2018年我市夏秋季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水稻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稻瘟病、稻曲病感病品种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纹枯病、稻飞虱偏重发生,二化螟中等至偏重发生,稻蓟马在水稻生长前期中等至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棉花病虫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其中其中棉枯(黄)萎病、棉盲蝽中等发生。玉米病虫总体中等发生。

二、防控工作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抓手,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为重点,强化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增强应急综合防控能力。大力推广以现代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防治技术创新和集成,加速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努力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病虫防治效益和农药利用率,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治目标

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玉米、棉花重大病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下,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下;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至孕穗期控制在1000头以下,穗期控制在1500头以下;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下,孕穗期控制在10%以下;纹枯病病株率控制在20%以下;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5%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下。棉盲蝽苗期为害株率控制在7%以下。

通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运用专业化统防统治手段,使实施区水稻、玉米、棉花病虫用药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实现全市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28%以上,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9%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比例达80%以上,全年农药使用量与基期(2012-2014年平均)相比不增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和协调的作用,强化植物保护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职责,全力搞好病虫害防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和技术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重大病虫害防控措施,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各地要切实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病虫测报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提升监测装备,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队伍。强化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开展病虫调查,及时上报病虫信息。坚持集体会商制度,及时准确发布趋势预报,大力推行病虫发生趋势可视化预报。探索“智慧测报”新技术,推进病虫监测预警智能化和自动化,示范昆虫性诱自动计数、田间小气候实时监测、病虫害远程监控等技术,完善病虫监测网络平台。

(三)广泛开展宣传指导。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形式,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广泛宣传普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通过群发手机短信、QQ(微信)群,以及召开防治现场会和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措施,提高信息到位率。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科学防控,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四)加速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统防统治服务。各地要加速推进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不断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同时,要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成虫诱集(性诱、灯诱、色诱、食诱)、防虫网、生物防治、植物免疫诱抗剂、农药减量助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施药机械等的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推广工作,集成区域性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大力扶持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确保病虫绿色防控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争取政策与经费支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防灾减灾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的作用,整合相关项目经费,集中财力物力,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控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六)加强农药市场监管。要结合贯彻实施新《农药管理条例》,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开展夏秋作物用药专项整治,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净化农资市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水稻病虫害

1.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水稻病虫管理总原则,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优先采用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等非化学防治技术,科学应用高效、低风险药剂防治技术,逐步恢复稻田生态系统控害能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生产绿色增效和稻田生态安全。

2.主推技术

(1)非药剂预防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灌水灭蛹、栽培避害、物理阻隔育秧等农业防控;天敌保护利用及释放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稻鸭、稻“渔”共育等综合种养技术。

(2)科学用药技术。达标用药,安全用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积极应用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

(3)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病虫总体防治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两迁”害虫

①科学管理肥水。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壤肥力。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害虫食料和生存环境。

②保护利用天敌。提倡单季稻大田7月初前不用化学农药,营造有利于稻田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释放赤眼蜂,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示范人工释放赤眼蜂技术;提倡稻田养鸭、稻渔、稻虾共育技术,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

③开展诱杀控害。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每50亩架设一盏,傍晚8时开灯,次日2时关灯。推广稻纵卷叶螟性诱技术,每亩放置1个诱捕设备。

④积极做好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飞虱,以及使用Bt或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甘蓝夜蛾NPV等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推广工作(Bt和短稳杆菌对家蚕高毒,接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⑤抓好化学药剂防治。防治稻飞虱: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指标分蘖至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亩用有效成分烯啶虫胺5-7克,或呋虫胺6-8克,或烯啶·吡蚜酮8-12克,或氟啶虫胺腈3-4克,或三氟苯嘧啶1-2克,或吡蚜酮8-10克。防治稻纵卷叶螟: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为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大田防治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四(2)代可选用Bt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始盛期。五(3)代、六(4)代亩用有效成分阿维·氯苯酰3克,或阿维·抑食肼8.25-9.9克,或氯虫苯甲酰胺2克,或四氯虫酰胺4克,或氰氟虫腙7.2-12克,或甲维盐1-2克。

(2)稻螟虫

①翻耕灌水灭蛹,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一代螟虫化蛹之前降低田间水位,化蛹高峰期适度灌深水(淹没羽化孔)一周左右,压低虫源基数。

②推行栽培避螟。单季晚粳稻区水稻播期调整至6月10日左右,避开一代二化螟为害。

③理化诱控和释放天敌。推广二化螟性诱技术,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螟赤眼蜂寄生控害。

④科学开展药剂防治。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防治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单季稻秧田和冬闲田早中稻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始盛期选用Bt防治;若错过卵孵始盛期,在1、2龄幼虫高峰期亩用杀虫单有效成分60-80克防治。二代重点防治单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补治一次;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迟熟单季稻,亩用有效成分阿维·氯苯酰3克、或氯虫苯甲酰胺2克、或甲维·甲虫肼6-8克。防治大螟:结合二化螟防治开展兼治。

(3)稻瘟病

①选用抗性优质品种。倡导种植中抗稻瘟病以上的优质品种,要高度重视两系杂交稻、粳糯稻等抗性弱品种和单一品种种植比例高区域的稻瘟病预防。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

②做好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用氰烯菌酯2500-3000倍液浸种。

③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倡叶面喷施含钾、锌、硅、抗逆诱导物质等多种有效成分的叶面肥或免疫诱抗剂;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

④及时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齐穗期补治,亩用有效成分三环唑30克,或稻瘟灵40克、或肟菌·戊唑醇11克、或三环·春雷霉素18-22克,或生物农药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

(4)稻曲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合理选用三系杂交组合等抗病品种。

②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15天(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平)施药预防,视天气情况,破口期再治一次,可选用井冈·蜡芽菌、苯甲·嘧菌酯,或亩用有效成分戊唑醇6-7克、或戊唑·嘧菌酯7.5-11.25克,或肟菌·戊唑醇7.5-11克、或氟环唑5-6.3克。

(5)水稻纹枯病

①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水稻纹枯病初始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

③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水稻拔节至孕穗期病丛率达10%的田块,要及时防治。选用井冈·蜡芽菌或亩用有效成分噻呋酰胺4.8-5.8克、或井冈·嘧菌酯5.6-8.4克、或肟菌·戊唑醇7.5-11克、或苯甲·嘧菌酯13克、或氟环唑5-6.3克、或己唑醇4-5克等,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7-10天后再治一次。

(6)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

①压低初始传毒媒介数量。灰飞虱重发区,于早春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并于麦田“一喷三防”时兼顾灰飞虱防治。

②条纹叶枯病重病区压“粳”扩“籼”、适当推迟播期。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病害偏重发生稻区压缩粳、糯稻,扩种籼稻或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重病区单季晚稻直播播期适当推迟到6月10日左右,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

③狠抓秧田防治。在做好吡虫啉、噻虫嗪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的基础上,重病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小麦成熟收割期水稻秧田普治灰飞虱,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8-10克或烯啶虫胺5-7克等,并视虫情及时补治。

④大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在灰飞虱二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亩用有效成分烯啶虫胺5-7克或吡蚜酮8-10克。

(7)总体防治技术

①水稻播种至秧苗期:开展药剂浸种和药剂拌种。药剂浸种用咪鲜胺或氰烯菌酯2500-3000倍液,预防稻瘟病、恶苗病等种传病害。药剂拌种每5公斤稻种用60%以上的吡虫啉有效成分6-12克或噻虫嗪有效成分7克等专用种衣剂,对水200毫升拌种,防治稻飞虱、稻蓟马、稻象甲,减轻水稻病毒病等病虫为害。适时防治秧苗期灰飞虱、白背飞虱、稻蓟马、螟虫等,喷好送嫁药。

②水稻破口前:重点防治纹枯病、穗瘟、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发生期,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曲病、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施药时田间要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适当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稻虾、稻鱼、稻蟹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域和临近蚕桑养殖区域,需慎重选用药剂。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

(二)棉花病虫害

1.防治策略

以推广应用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生态、化学等防治措施。

2.主推技术

(1)生态控害技术。种植抗(耐)病品种;科学田管;全程调控。

(2)科学用药技术。选用高效、低风险药剂;治主兼次,开展总体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主要害虫不同代次轮换用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苗床病害、棉盲蝽、棉叶螨等。

防治措施:

①选择种植综合抗(耐)病虫性较好的棉花品种。

②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土质肥沃、无枯黄萎病的田块作苗床。使用大钵育苗,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健壮生长。

③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棉盲蝽、棉叶螨虫口基数。

④适时播种。4月中下旬选择晴暖天气播种。

(2)苗期

防治对象:苗病、棉盲蝽、棉叶螨、苗蚜、地老虎、蜗牛等。

防治措施:①小麦、油菜收获后,适度推迟秸杆离田时间,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害养益,以益控害。

②及时中耕除草、追肥,缩短缓苗期。

③遇阴雨天气苗病重时,亩用有效成份甲基硫菌灵17.5克或三氯异氰尿酸50克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

④棉盲蝽百株虫量达3头时,亩用有效成份氟啶虫胺腈3.3-5克、或联苯菊酯4克对水喷雾防治;棉叶螨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超过15%时普治。亩用有效成份螺螨酯2.4-3.6克或阿维菌素0.5-0.8克;苗蚜在棉花3叶期以前百株蚜量达1000头,3叶期以后达2000头时,棉蓟马在棉苗移栽前被害株率达5%,移栽后被害株率20%时,均可亩用有效成份啶虫脒3克对水喷雾防治;防治地老虎亩用有效成份溴氰菊酯0.5克或氰戊菊酯5克对水喷雾。

⑤雨水偏多时注意防治蜗牛和野蛞蝓,亩用有效成份四聚乙醛颗粒剂24-33克撒施。

(3)蕾期

防治对象:棉盲蝽、枯黄萎病、二代棉铃虫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

②根据棉株长势适时用缩节胺控制旺长。

③早发棉田、杂草多的棉田和附近有树林、蔬菜地的棉田,要重点防治棉盲蝽,防治指标为百株虫量5头,掌握在上午9时前施药,药剂种类同苗期。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当百株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0头时,亩用50亿PIB/毫升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100-167克防治。残虫量偏高可亩用有效成份甲维盐0.8克防治。田间初见枯黄萎病病株时,亩用乙蒜素有效成份20克或1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制剂100克喷雾。

(4)花铃期

防治对象:前期(7月中下旬)重点防治斜纹夜蛾、棉叶螨等,同时加强棉铃虫监测。后期(8月中旬以后)重点防治棉盲蝽、四代和五代棉铃虫、棉叶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烟粉虱、棉蚜及铃病等。沿江局部棉区8月上旬、9月上旬注意防治二、三代红铃虫。

防治措施:

①及时打顶心、摘边心、抹赘芽;打顶后根据棉花长势适时进行化学调控和叶面施肥;适时摘除斜纹夜蛾卵块。

②如雨水偏多,及时采摘病铃摊晒。

③棉盲蝽当百株虫量达10头时,轮换使用药剂防治。当百株三、四、五代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10头时,在低龄幼虫盛期施药防治;当百株斜纹夜蛾初孵幼虫2窝时,抓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防治;甜菜夜蛾重发时,在低龄幼虫盛期防治。三种夜蛾科害虫推荐药剂为:亩用有效成份甲维盐0.8克或茚虫威2.7克或虫酰肼20克或氯虫苯甲酰胺2.5克。防治要在下午4时后,不同作用机理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棉田外寄主如大豆、山芋等作物田三种害虫的防治。防治二、三代红铃虫亩用有效成份氟啶脲3-7克或高效氟氯氰菊酯0.5-1.5克或溴氰菊酯0.5-1.克对水喷雾。烟粉虱、伏蚜发生重时,亩用有效成份噻虫嗪3克或螺虫乙酯1.5克防治。

(三)玉米病虫害

1.防控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抗耐病虫玉米品种,实施播种期、苗期和中后期病虫总体防治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2.主推技术

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控害技术,性诱、灯诱等理化诱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高效植保药械施药技术(无人机等)。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土传和种传病害、粗缩病和地下害虫、灰飞虱、蓟马。

防治措施:

①生态调控。春玉米播期掌握在4月20日以前;油菜、豌豆、大蒜、大麦、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夏玉米推迟至6月10日后再播种,使玉米苗期感病阶段避开粗缩病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峰期,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②农业防治。小麦收获后应深耕灭茬或清茬,控制病虫的发生和为害。推广种植综合抗(耐)病性较好的玉米品种。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透度,培育健壮植株。

(2)苗期

防治对象:粗缩病、玉米顶腐病、灰飞虱、蓟马、玉米螟、棉铃虫、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人工拔除粗缩病病株,减少毒源,创造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②物理防治。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于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前5-7天,每亩分别悬挂相应的性诱剂诱捕器1-2个,高度超过作物顶部20-30厘米。及时更换诱芯、清理诱捕器。灯光诱杀每30亩架设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傍晚8时开灯,次日2时关灯,诱杀玉米螟、棉铃虫、地老虎、粘虫、金龟子、蝼蛄等害虫。

③化学防治。地老虎、粘虫、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盛期,重发田块亩用有效成分高效氯氰菊酯1克或高效氯氟氰菊酯0.5克、氯虫苯甲酰胺2-3克,对水喷施玉米苗;夏玉米出苗后及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分5克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治灰飞虱,连续喷2次;玉米顶腐病发病初期喷施咪鲜胺、烯唑醇等。

(3)中后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蚜虫、弯孢叶斑病、纹枯病、小斑病、褐斑病、锈病等。

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排出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病害发生初期,人工摘除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②物理防治。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从成虫始见期起,继续使用相应的性诱剂诱杀成虫,并及时更换诱芯。

③生物防治: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亩用16000IU/毫克的Bt 200克,或8000IU/毫克的Bt 350克,按药、水、干细沙0.4:1:1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或亩喷施10亿PIB/毫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80-120毫升。

④化学防治:玉米螟等为主的钻蛀性害虫于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每亩选用有效成分甲维盐0.25克拌10千克细沙制成毒土丢心,也可亩用有效成分氯虫苯甲酰胺0.6-1克,或高效氯氟氰菊酯1.5-2克,或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20毫升,对水30-40千克喷雾。玉米蚜虫点片发生时进行挑治,当有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选用对蚜虫高效且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每亩可使用有效成分吡虫啉4克或啶虫脒1.2克,吡蚜酮5-6克,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玉米褐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等叶部病害田间发病初期,亩用有效成分丙环·嘧菌酯10-14克、吡唑醚菌酯10-12.5克,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重发田块7-10天后再喷1次。锈病亩用有效成分三唑酮12克,或丙环唑8-10克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1-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以促进植株生长,防止早衰。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井冈霉素A有效成分10克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1-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推广使用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喷药防治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技术,提升防控作业能力。(来源:池州市植保站)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