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7月中下旬水稻、棉花病虫发生趋势

发布时间:1970-01-01   浏览次数:1066

 
    一、发生趋势
   (一)水稻病虫
     1、四(2)代稻飞虱:偏轻发生 。
主要依据:(1)灯下虫量较往年偏低。截止到7月10日无为县、南陵县、芜湖县灯下未见;繁昌县灯下累计诱虫36头,比去年低61.3%,比近三年低98.1%;灯下未见褐飞虱。(2)田间虫量低。7月5-10日各县普查:田间虫量无为、南陵、繁昌、芜湖县中稻百丛虫量分别为113.9头、30头、46头、44头,比去年同期分别+83.7%、100%、-35.7%、-18.5%,比近三年均值+23.4%、-78.3%、-44.2%、-75.5%。(4)食料和气候条件有利。目前我市中稻处于拔节期,单晚处于分蘖期,有利于稻飞虱取食为害。省气候中心预测, 7月份沿江江南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月平均气温淮河以南偏高,不利于稻飞虱繁殖为害。
     2、二代二化螟:总体中等发生,单双混栽稻区偏重发生。
     主要依据:(1)一代残留虫量较低。7月2日-7月5日各县田间调查,一代加权平均亩残留虫量无为、南陵、繁昌、芜湖县分别为300.4头、539.9头、183.9头、137头,比去年同期分别-18.7%、+68.9%、+18.3%、-67.9%,分别比近三年均值-23.3%、+38.0%、-9.5%、-60.7%。(2)一代灯下蛾量普遍偏低。截止7月10日,无为、繁昌县、芜湖县灯诱一代蛾量分别为8头、29头、19,明显低于去年同期。(3)一代二化螟发育进度比常年相近,但与种植品种生育期密切相关。根据剥查结果推算卵孵高峰期在7月18日前后。但发育进度极不整齐,为害峰期长。(4) 食料条件较好。二代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处于中稻拔节至孕穗期,单晚处于分蘖期,食料丰富。(5)气候条件(见上述)不利于二化螟幼虫发育。
     3、四(2)代稻纵卷叶螟:轻发。
     主要依据:(1)灯下蛾量少。截止到7月10日各县区灯下累计诱蛾0—2头,与去年相近。(2)当前田间虫、卵量普遍较低。7月5日前后各地系统调查,中稻田平均百丛虫量一般为0~1.5头,平均百丛卵量一般为0~26.3粒;近期田间赶蛾,多地未见明显蛾峰,仅无为县6月30日早稻田出现了一明显峰次,蛾量为88.9头,高于去年同期。(3)根据本地虫源推测,低龄幼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4)食料和气候条件有利。7月上中旬单季杂交稻处于拔节期,单季粳稻处于分蘖期,丰富的食料条件有利发生。气象条件不利于四(2)代稻纵卷叶螟交配产卵,幼虫孵化。
     4、水稻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 。
     主要依据:(1)田间病情高。7月5日左右田间调查,无为县、繁昌县、芜湖县中稻平均病丛率分别为7.1%、8.0%、2%,比去年同期分别高36.5%、-6.9%、90%,比近三年同期分别高51.1%、-2.6%、71%。无为县、南陵县、繁昌县、芜湖县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37%、1.57%、1.8%、0.18%,比去年同期分别高95.7%、91.46%、-25%、12.5%,比近三年同期分别高140.4%、-50.93%、-3.5%、69%。(2)寄主和气候条件适宜。中稻和早单晚大多在分蘖末至拔节期,田间郁闭,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特别是直播稻和偏施氮肥田块通风透光差,有利于纹枯病的快速扩展蔓延。  
    5、稻瘟病:感病品种偏重流行。
     主要依据:(1)目前田间感病品种已见叶瘟发生,水稻主栽品种抗病性不强。(2)稻草秸秆全量还田,菌源充足。
    6、稻曲病:感病品种偏重流行。
     主要依据:近几年稻曲病在我市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我市广泛种植的两系杂交稻(超级稻)抗病性不强,若破口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有利稻曲病发生。
   (二)棉花病虫
    1、棉铃虫:三代中等偏轻发生,发生期正常。产卵盛期7月16-23日,高峰期7月19-21日。
主要依据:(1)二代卵量较低且残虫量少。据无为县系统调查,二代百株累计卵量66粒,是轻发2017年同期的2.0倍,是常年的1.4倍;6月29日残虫调查,百株虫量0-4.3头,平均1.41头,是2017年同期的6.7倍,是常年的52.4%。(2)气候条件有利。据省气候中心预测,2018年7月降水量沿江江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月平均气温淮河以南偏高,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3)食料条件不利。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目前不足3万亩,区域分散,且品种以抗虫棉为主,对棉铃虫取食不利。(4)发育进度正常。6月29日二代残虫捕捉,1龄、2龄、3龄、4龄、5龄、6龄比例依次为0,18.75%,50%,12.5%,18.75%,0,推算三代发生期如前。
    2、棉盲蝽:三代轻发。
主要依据:(1)二代田间虫量轻,为害轻。7月2日调查,百株虫量0-2头,平均0.7头,新被害株率0-4%,平均2.7%,与中等偏轻发生2017年同期接近。(2)气候条件不利。“2018年7月降水量沿江江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月平均气温淮河以南偏高”,不利棉盲蝽的发生。
    3、棉叶螨:轻发。
主要依据:(1)目前田间螨量低。7月2日无为县系统调查,未见螨量,近几年同期都未见。(2)气候条件不利。“2018年7月降水量沿江江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月平均气温淮河以南偏高”,有于棉叶螨的增殖为害。
    4、棉蚜:中等偏轻发生。
    主要依据:(1)目前田间蚜量较低。7月2日无为县系统调查,有蚜株率22-48%,平均30.7%,百株三叶蚜量176-374头,平均250头,是中等偏轻发生2017年同期的15.6%。(2)气候条件无明显不利。“2018年7月降水量沿江江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月平均气温淮河以南偏高”,对棉蚜的发生与为害无明显不利。
    5、枯萎病:轻发。
主要依据:(1)田间病株率低。7月2日无为县系统调查,病株率0-4%,平均2%,为近三年平均值的50%。(2)气候条件不利。“2018年7月降水量沿江江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月平均气温淮河以南偏高”,对枯萎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另外,目前棉蓟马少见
   二、防治意见
  (一)水稻病虫
    1、防治指标:二化螟每亩卵量100块;稻纵卷叶螟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种群百丛虫量1000-1500头;水稻纹枯病拔节至孕穗期病丛率10%;稻叶瘟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施药。
    2、防治适期和防治对象
  (1)7月12-17日,杂交稻区主治纹枯病和二化螟,查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叶瘟。
  (2)7月25-31日,中迟播单晚稻田主治二化螟、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处于孕穗期的早栽杂交稻注意预防穗期病害。
    3、防治药剂和防治方法
  (1)防治稻飞虱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6克或烯啶虫胺3-4克或呋虫胺2-3克或醚菊酯5-7克或烯啶·吡蚜酮。世代重叠严重,虫情复杂时,可亩用有效成分异丙威40克加吡蚜酮5克或加烯啶虫胺3-4克防治。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机动喷雾器每亩30公斤,手动喷雾器每亩45-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水层5天)。
  (2)防治稻纵卷叶螟四(2)代亩用16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五(3)代、六(4)代亩用有效成分阿维·氟酰胺3克或氯虫苯甲酰胺2克或四氯虫酰胺4克或氰氟虫腙7.2-12克。
  (3)防治二化螟推广使用二化螟性诱剂,每亩放置1个诱捕器;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每50亩架设一盏,傍晚8时开灯,次日2时关灯。药剂防治亩用有效成分阿维·氟酰胺3克或氯虫苯甲酰胺2克。
  (4)防治纹枯病选用井冈·蜡芽菌或亩用有效成分噻呋酰胺4.8-5.8克或肟菌·戊唑醇7.5-11克或苯甲·丙环唑6克或氟环唑5-6.3克或己唑醇4-5克,或苯醚甲环唑·丙环唑6克或井冈霉素A,或烯肟·戊唑醇等,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7-10天后再治一次。
  (5)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齐穗期补治,亩用有效成分三环唑60克,或稻瘟灵40克(富士一号32克/亩),或肟菌·戊唑醇11克,或生物农药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多抗霉素等防治。
  (6)预防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10-15天(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平)施药预防,视天气情况,破口期再治一次,可选用井冈·蜡芽菌、苯甲·嘧菌酯,或亩用有效成分戊唑醇6-7克或肟菌·戊唑醇7.5-11克或烯唑醇10克或氟环唑5-6.3克等。
  (二)棉花病虫
   近几年伏螨发生轻,今年七月份棉花主要以三代棉铃虫防治为主,兼治蚜虫、少数田块棉盲蝽。
    1、棉盲蝽:当新为害株率3%时,可用4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50%氟啶虫胺腈2000倍液喷雾。
    2、棉 蚜:三叶蚜量达1000头时,可用10%吡虫啉或5%啶虫脒1000倍液细水喷雾于棉叶正反两面。
    3、棉铃虫:防治指标: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10头。7月22~24日卵孵高峰期,亩选用1%甲维盐100毫升或40%丙溴磷120毫升,对抗虫性差的棉花防治1次。(来源:芜湖市植物保护站)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