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桃树要丰产 冬剪莫小看

发布时间:2019-11-27   浏览次数:846

俗语说“冬剪剪树,夏剪剪花”。有的果农认为,桃树适应能力强,枝叶茂盛,修剪不需太讲究。其实,桃树冬季修剪是桃树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通过合理的修剪,可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树体结构,改善树体光照条件,调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达到早结果、丰产、稳产、优质的生产目的。

桃树冬季修剪“三依据”

依据桃树的习性,确定修剪方案和方法

1、桃树是极阳性树种,因此,在修剪中一定要考虑光照问题。不管采用什么树形,不能出现枝条交叉,重叠和互相遮光,要达到生长季节能枝枝见光。

2、桃树是新枝结果,因此,在修剪中必须去掉上年结过桃的老枝(强树可以留一部分,单枝更新的去掉前部结过果的弱枝,留后部发出的可用新枝),只留当年春季生出的外观健壮,花芽饱满的30~50公分长的、筷头粗细的、当年生新枝为明年的结桃枝。

3、桃树极性生长极强,极易出现内膛和骨干枝后部小枝枯死和结查部位外移的现象。因此要多采取一些抑前促后的办法,如疏大留小,疏老留新,疏前留后,疏上留下等。

依据桃树的不同栽植密度确定不同树形

1、高密度栽植的桃树,宜采用2×1亩栽333株的“主干形”。这种树形管理最简单,最方便,最易丰产。

2、衡植栽培的桃树,原来就按背地里层平面开心结构树形管理的,未出现行间、株间交叉,重叠的,可按单层平面开心形树形模式管理。如果已出现交叉重叠的,就需在冬剪时,在每个主枝上选背上萌发的强旺枝增养1~2个小主枝。小主枝间距需在1米以上,高度应在两米以内。全树小主枝总数可在6个左右,使其由单层平面开心形变成“一主多干形”。

3、较稀植栽培的桃树,只要不出现交叉、重叠,就应继续维持。但一定要注意必须应用30~50公分长的新枝结果,结果枝不短截。

依据不同树势,确定留枝量

长势中庸健壮的桃树,冬剪之后留下来的枝条折合成1米长的结桃枝,可以生产出1公斤优质桃。按照这个标准,冬剪时就可以根据地力强弱,树龄及覆盖面积大小,推算出一个合理的留枝量。如果树势较强的,留枝量和产量可以稍大一些,树势弱或树龄小、覆盖率小于75%的,留枝量和产量可以少一些。(闫淑侠)

开心形桃树冬剪要注重缓放

开心形桃树冬季修剪的目的是通过各种修剪手法来平衡树势、枝势以及剪留适当数量的结果枝,以达到通风透光、连年丰产优质的目的。修剪方法以缓放修剪技术为主。

主要技术要点

主枝(主干)延长头的处理:幼树期延长头宜去掉秋梢(俗称盲节),在春梢饱满芽处下剪,主枝角度大的用上芽,角度小的用下芽;成年树视枝轴长度而定。

果枝剪留密度:要依据树龄、树势来确定结果枝的留果部位和数量。正确的做法是枝条后部和梢部应少留或不留果,每亩留枝量以6000~7000条为宜。

果枝在骨干枝上着生的角度:对树姿直立型品种,基部主要保留水平枝和斜上枝,上部可适当保留一些背下枝,尤其是直立型品种的幼年树,可适当多留些水平枝及背下枝,并一直留到梢部;对开张型品种,基部主要保留斜上枝,上部可适当保留一些水平枝。

结果枝的更新:冬剪时应将已结果的母枝回缩至基部的健壮枝处,此法称为单枝更新。若有的枝条上没有更新枝可用,可选择结果枝基部附近的骨干枝上抽生的新果枝进行替代,将原结果枝从基部疏掉。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桃树的栽植密度必须合理,一般株行距以2~2.5米×3~4米为宜;②桃树采用缓放的手法修剪后,所留的花芽量相对增大。因此,通过人工疏花、疏果及时调整树体的负载量,是获得优质丰产的前提;③对于衰弱的树和不能保证枝条持续更新的树,应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减少负载量等办法来恢复树势;④对冬剪留下的大锯口,要及时涂抹奇星愈合剂封口保护。(黄启明)

桃树冬剪以短截疏枝为主

本报特访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高东升

本报实习记者 丁义锋

近日,就桃树的冬剪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东升。

短截 高东升告诉记者,桃树冬剪要重视短截。短截主要是以长果枝结果的品种为主。长果枝顶端一般不结果,中部花芽多而结果,所以要剪去其顶端的不结果部分,大约剪去枝长的1/3。其中,长势较弱的长果枝要重短截;长势旺盛,花芽着生部位偏上的长果枝要轻短截。长果枝保留斜生或水平状态的,应疏除直立枝或下垂枝;老年树适当留用部分直立枝;中短枝除密生的疏剪外,一般不短截。为了培养更新枝,对生长粗壮直立、光照条件好、着生在侧枝先端的枝,可保留15厘米左右进行短截,作更新枝培养。对结果多年已趋衰老的长枝,短截回缩更新,使其重新抽生长枝,再形成中、短果枝。

疏枝 高东升说,疏枝的一般对象是幼树、旺树。其中幼树主要疏剪下垂枝、细弱枝、竞争枝、徒长枝,还可利用二次枝扩大树冠或促其转化为结果枝。成年结果树的树冠已定形,可采取截短与疏剪相结合的办法,主要疏剪密生枝、细弱枝、重叠枝、病虫枝、直枝和徒长枝。

( 来源:农业科技报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