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

发布时间:2020-03-24   浏览次数:891


据省植保总站预计,2020年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东北部地区偏重发生,全省自然发病面积(在不开展防治的情况下)约3500万亩。


(一)田间菌源量满足大发生条件。近年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重发频率高,麦稻(玉米)连作面积大,田间菌源逐年积累。据调查,目前沿淮及其以南的稻茬麦区稻桩平均枝带菌率为1.0%-5.8%,较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明显,其中宿松、南陵、贵池、天长等地达6.1%-18.6%。淮北旱茬麦区玉米秸秆平均带菌率为0.4%-1.2%。当前,各地田间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发生条件,随着气温上升,田间菌源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中期气象条件有利赤霉病流行。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上中旬,合肥以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合肥以南地区偏多,其中沿江江南部分地区偏多2成以上,有连阴雨;沿淮淮北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淮河以南地区偏高。4月上中旬,我省小麦普遍进入抽穗扬花期,连阴雨天气将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

(三)小麦品种田管情况有利病害发生。我省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沿淮淮北主产麦区高感品种比例较大,赤霉病流行风险高。淮北旱茬麦区部分田块播种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沿淮及其以南的稻茬麦区因播期偏迟,整地质量普遍不高,田间秸秆裸露和大小苗现象较普遍。这些因素均有利于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

(四)“两期”吻合度高有利病菌侵染。据各地植保站镜检调查,沿淮及其以南的稻茬麦区赤霉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为8.0-46.7,淮北旱茬麦区多未见子囊或子囊孢子。今年子囊壳发育进程较常年提前约10天,小麦总体生育期提前5-10天,预计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意见

(一)防治任务: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任务约8000万亩次。通过有效防控,力争小麦赤霉病病粒率不超过3%。

(二)防治策略:在前期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赤霉病化学防控工作,按照“全程防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防治策略,采取“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和“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选择防效好且对毒素抑制作用强的药剂,适时开展统防统治,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确保我省小麦生产数量和质量安全。

防治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化学防治

(1)防治适期:全省要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第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淮北主产麦区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要突出“重点抓、抓重点”要求,在重点把握防治时间的同时,加强对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赤霉病预防工作。

(2)防治药剂: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药剂(具体药剂成份可参考《安徽省2019-2020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皖农植防治〔2019〕22号))。

(3)科学施药: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器等进行防治。一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配足水量,均匀喷雾。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智能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飞防助剂,提高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注重应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积极开展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多病虫害总体防治,实施“一喷三防”。

3.注意事项:药剂选择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统筹做好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工作,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鉴于小麦籽粒感染赤霉病菌后在潮湿条件下可在麦穗或收获的麦堆中继续侵染,因此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在安全水分以下收储,以免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

( 来源:安徽省植保总站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