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发布时间:2020-04-15   浏览次数:1187

根据当前小麦苗情、 病虫基数、栽培制度、气象预报,结合历年病虫害消长规律等因素综合研判,预计我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其中赤霉病大发生,条锈病、穗期蚜虫偏重发生,白粉病、叶锈病中等发生,其它病虫偏轻发生。

发生趋势

赤霉病全省大发生,淮北东北部地区偏重发生,自然发病面积3500万亩,显症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

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

叶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白粉病中等发生,沿淮稻茬麦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

穗期蚜虫在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200万亩,发生盛期4月中下旬。

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

粘虫轻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

根腐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小麦害虫

1.主产麦区蚜虫发生数量较上年同期偏高,吸浆虫、粘虫发生数量低。

2.食料条件有利小麦害虫发生为害。孕穗至抽穗期的小麦, 长势嫩绿,食料条件好,有利蚜虫和粘虫取食为害。

3.未来气象条件有利于害虫发生。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两成以上,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未来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蚜虫快速增殖和粘虫的发生。

小麦中后期防治技术策略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在落实“全程防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防治策略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防控抓关键。

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采取“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的防控措施,优先选择对赤霉病防效好且对毒素抑制作用强的药剂,两次防治不动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其它病害重在预防,害虫达标防治。

技术措施

(一)主攻目标

全省要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穗期蚜虫为防治重点,兼顾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沿淮淮北需兼顾吸浆虫、粘虫等。

(二)总体防治技术

各地要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当地病虫发生情况,以赤霉病两次预防为核心,科学制定最佳防治适期,全面开展两次总体防治。

具体为:合肥以南大部分麦区4月上旬开展以赤霉病预防为主,兼治 条锈病、白粉病等;合肥以北麦区大部分麦区4月中旬开展赤霉病预防和穗期蚜虫防治,兼治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吸浆虫、 粘虫等。首次防治后5-7天再开展以赤霉病为主,兼治条锈病、白粉病的第二次防治。另外,条锈病发生重的地区要及时开展普防,5-7天后再防治一次。

(三)药剂防治

1.防治适期与指标。

赤霉病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 (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预防,药量要足,突出预防和兼治作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施药后5~7天再开展第二次防治,淮北主产麦区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蚜虫500头/百穗以上、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及时喷药防治。对早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 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到0.5%,叶锈病病叶率达 10%,上三叶白粉病病叶率达15%时,要立即普治。

2.防治药剂。

防治赤霉病,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 醇、丙唑·戊唑醇等药剂。优先选用适用于统防统治作业的悬浮剂或悬乳剂等液 态环保型药剂剂型。防治穗期蚜虫,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氟啶虫胺 腈、噻虫嗪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后期穗蚜发 生量大时,可选用噻虫·高氯氟、联苯·噻虫胺、联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锈病或白粉病,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

3.注意事项:

一是选择无人机防治赤霉病时,建议适宜用 水量为 0.8L~1.5L/667m2、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 1.8m~2.2m、飞行速度小于 6m/s。

二是化学用药防治时,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增效助剂,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以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

三是小麦收获时,要及时晾晒烘干,避免麦粒湿度过大,致使病菌生长繁殖引起毒素污染。

( 来源:安徽省植保总站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