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发布时间:2020-04-03   浏览次数:1062

4月1日,我站组织28个市、县(市、区)植保站测报技术人员,邀请安农大、省农科院、省气象局等有关专家,举办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根据当前小麦苗情、病虫基数、栽培制度、气象预报,结合历年病虫害消长规律等因素综合研判,预计我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其中赤霉病大发生,条锈病、穗期蚜虫偏重发生,白粉病、叶锈病中等发生,其它病虫偏轻发生。

一、发生趋势

赤霉病全省大发生,淮北东北部地区偏重发生,自然发病面积3500万亩,显症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

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

叶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白粉病中等发生,沿淮稻茬麦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

穗期蚜虫在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200万亩,发生盛期4月中下旬。

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

粘虫轻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

根腐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预报依据

(一)小麦病害

1. 赤霉病菌源量高,病穗始见期早;其它病害发生数量明显高于近年同期。据各地近期调查,稻茬麦区平均稻桩枝带菌率一般为1.5%-8.7%,大部分地区较近年同期增加11.3%-67.0%。淮北麦区玉米秸秆带菌率一般为1.2%-5.2%。当前田间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发生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上升,田间菌源量还将进一步增加。3月23日在宿松县始见赤霉病病穗,始见期与大发生的2016年相近。条锈病截至3月31日,在蚌埠、宣城、池州、马鞍山、芜湖、淮南、铜陵、安庆、阜阳、亳州、合肥、宿州、六安、滁州共14市29个县(市、区)查见中心病团,沿淮西部已呈扩散流行趋势,当前发病面积为历史同期最大的一年。白粉病在凤台、太和、颍东、灵璧、埇桥、萧县、谯城、巢湖、怀远、淮上等地已有发生,病株率一般为0.1%-1.9%。叶锈病在义安、淮上、蒙城、无为等地零星发生,病叶率一般为0.03%-0.1%。白粉病、叶锈病发病期较常年明显偏早,发生数量偏高。

2.当前田间小气候和未来气象条件对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有利。3月23日-31日,全省多阴雨天气,当前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菌子囊孢子形成和条锈病等病害发生发展。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两成以上,4月18-20日有1次较为明显的冷空气过程,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若冷空气过程伴有降水,与我省大部分地区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将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

3.寄主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利于病害发生。全省主栽小麦品种多不抗赤霉病,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抗性不强。3月底我省出现低温过程,导致小麦抗逆性下降。沿淮及其以南稻茬麦区因播种期不同,生育进程不一,抽穗扬花期长,遇阴雨天气风险大;淮北旱茬麦区部分田块播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以上因素均有利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发生流行。

4. “两期”吻合度高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近期各地镜检,赤霉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合肥以南麦区一般为50.9-93.3,合肥以北麦区一般为22.9-46.8,预计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合肥以南麦区在4月上旬,合肥以北麦区在4月中旬至4月下旬前期,与当地主播期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二)小麦害虫

1.主产麦区蚜虫发生数量较上年同期偏高,吸浆虫、粘虫发生数量低。近期各地调查,蚜虫在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平均有蚜株率为5.3%-20.6%,较上年同期增加11.2%-50.0%;平均百株蚜量一般为22.4头-68.0头,较上年同期增加23.7%-74.7%,其中固镇、界首、蒙城、砀山、太和、萧县等地蚜量偏高,为116.7头-259.5头;淮河以南麦区百株蚜量多在20头以下。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平均每样方虫量一般为0.05头-1.29头,较近3年同期减少33.3%-47.9%。粘虫单灯(盆)累计诱蛾量截至3月30日怀远、蒙城、利辛、阜南、颍上、萧县等地一般为10头-29头,多数地区较近3年同期减少11.8%-20.0%,其中颍东、南谯、明光诱蛾量略偏高,分别为85头、105头、179头;百束草把累计诱卵量明光市为17块,较近3年同期增加5.8%;阜南县为260块,较近3年同期减少51.9%。

2.食料条件有利小麦害虫发生为害。孕穗至抽穗期的小麦,长势嫩绿,食料条件好,有利蚜虫和粘虫取食为害。

3.未来气象条件有利于害虫发生。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偏少,部分地区偏少两成以上,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未来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蚜虫快速增殖和粘虫的发生。

( 来源:安徽省植保总站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